新华社成都6月26日电(记者李力可)记者从成都都江堰市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获悉,近日,该区域红外线相机监测影像显示,大熊猫同域保护动物亚洲黑熊、毛冠鹿、斑羚、花面狸、黄喉貂、豹猫、猪獾、红腹锦鸡等陆续在同一区域“打卡”,这标志着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模式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介绍,设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是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探索推出的一种野生动物保护新模式。这种保护小区以村(居)民议事会为平台,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其中,加强对集体林中的大熊猫栖息地的管理与保护,引导社区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兼顾保护与发展。
2014年,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WWF率先在都江堰市龙池镇联合社区建立了集体林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通过成立保护小区管委会、巡护监测队,设立界桩、宣传牌,开展社区培训教育和宣传等方式,使区域内的狩猎、打笋、盗伐等破坏森林生态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野生动物开始恢复性增长。此后,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也建立了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
“这类保护小区是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有力补充,是拓展大熊猫栖息地的有效途径。保护小区所在的这些社区,在大熊猫和栖息地保护上不仅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大熊猫保护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更离不开社区和老百姓的支持。”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蒋礼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