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王井怀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在中国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野外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升级”的直观证明。
最近一段时间,从南方到北方,从内陆到海滨,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在上演“王者归来”:在祁连山保护区,红外相机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在云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有人拍到已消失30多年的三只棕颈犀鸟;黑龙江东北虎进村、云南亚洲象北迁、鲸鱼出现在深圳大鹏湾,也接连登上热搜……
一只只可爱的动物,用它们的活动轨迹丈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修复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陆域国土面积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提出的2020年达到17%的目标要求。
珍稀动物们热闹起来,民众也开始逐渐适应新的相处模式。9日,“上海100个小区出现貉”的新闻登上了热搜,专家表示,这说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已广泛存在于上海这座大都市。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呦呦鹿鸣、鸟鸣空谷也是现代化生活中最美妙的音符。
不过,野外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降低,是提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强心剂”,却不是放松保护的“麻醉针”。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能“降级”,还要继续“升级”。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北极熊、大白鲨等易危物种“在未来一段时间,其野生种群绝灭的几率较高”。一些专家也表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况且,“降级”只是少数,有更多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从全球来看,人类和自然仍然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变化的挑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仍然承受着很多灾难。我们乐见各国在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更多可以分享的经验,也期待即将在中国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能形成更多共识、促成更多合作,让更多生物生活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地球家园。